近期出爐的2014年國內上市公司三季報顯示,今年上半年,A股上市公司獲得超過323億元政府補貼,其中61.64%流向854家地方國有企業和中央國有企業。其中,中石油獲得補貼21.99億元,中石化則獲得政府補貼15.94億元。(11月19日新華網)
  各級政府對上市公司撒錢補貼,這在業內早就是“公開的秘密”。新華網的記者統計發現,逾2200家上市公司獲政府補貼。
  “崽花爺錢不心疼”,本來是取之於民的財政稅收,卻成了政府的私房錢,像發紅包一樣,僅一紙公文就轉化為上市公司收入。這到底有哪些法律和政策依據,究竟是引導產業發展還是有悖市場公平,在補貼過程中為何補貼、補貼多少有多少透明度?一系列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。
  這些年,削尖腦袋想上市的企業如過江之鯽。背後的原因雖多,但最終都是為了圈錢,上市成功可以發新股換錢,發債籌錢,還可以獲得政府的各種獎勵。甚至,只要上了市,就如同領到地方政府的“尚方寶劍”,能保長生不死。《廣州日報》今年4月曾經報道過,中國遠洋去年獲得補貼9億元,但凈利潤卻虧損96億元。還有一家神奇的公司叫京東方,上市後募集資金近300億元,凈利潤累計虧損近80億元,但依然能獲得政府補貼超16億元,成為典型的靠政府哺養的“不死鳥”。
  政府補貼成為唐僧肉,人人都想分得一塊。補貼種類從省級到縣級,從鼓勵出口到鼓勵投資,從保護專利到保障就業;受益企業也是五花八門,一些徘徊在產能過剩、污染環境邊緣的企業也獲得了補貼,部分鋼鐵、採礦企業成為負面典型。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,躋身世界500強前列的最嫌錢的“兩桶油”,以及一批悶聲發財的銀行,居然也能樂滋滋地享受巨額政府補貼。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眾多的中小企業,因為缺少資金難以做大做強,“地下銀行”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隱患。
  為了吸引投資、鼓勵創新和保障就業,產業引導性補貼具有一定合理性,這在世界上也是通行做法。在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的中國,政府補貼仍然是有力的杠桿工具。問題在於,單純為了地方企業不退市或爭取企業到當地落戶的補貼現象,已干擾了正常市場機制。政府補貼一旦沒有節制,就會導致伸手拿補貼變成依賴症,讓一些本該退市的企業變成股市“不死鳥”。
  由此,公眾還會產生更多的追問,“最賺錢”國企仍獲政府補貼依據何在?落後企業獲得補貼公平性何在?暗箱操作、缺少監督的補貼過程,到底有沒有官員與企業之間的利益輸送?近年來,財政部門也成為反腐的重災區,多位官員落馬,他們斂財的手段,多與利用審批權,通過發放財政補貼來“尋租”相關,這樣的案例可以舉出一摞。
 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,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,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。只有把本該屬於市場的資源配置權還給市場,大幅度減少行政權力對經濟活動的干預,才能逐步消除少數人借行政審批權牟取私利現象,助力幹部清正、政府清廉、政治清明。
  把政府補貼攤曬在陽光下,這是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的現實要求,也是公眾對政府補貼透明化、公平化的期盼。
  文/周壽鴻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讓政府補貼攤曬在陽光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j93yjnk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